无线通信测试 | 6G 网络中的 AI 和 ML
#ThinkSix Tech Talk: AI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– Neural receivers based on AI/ML
无线通信测试 | 6G 网络中的 AI 和 ML
近期,罗德与施瓦茨和高通技术公司联合展示了“跨节点”AI/ML 执行,这一突破性成果开创了业界先河。两个独立开发的模型协同工作,在复杂的 5G MIMO 场景中将下行链路吞吐量提高了 50% 以上。
关键要素
信道状态信息 (CSI) 反馈对于大规模 MIMO 天线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,因为它能够支持精确的波束赋形,从而实现高性能传输。AI/ML 预计将提升系统效率、降低资源开销,并改善 5G-Advanced 及未来 6G 网络的用户体验。
然而,受多种因素影响,基于 ML 的 CSI 反馈增强面临较大挑战。首先,该方案依靠两个模型协同工作:一个部署在网络侧,另一个在用户设备侧运行。这意味着两个模型分别由不同厂商开发,且必须实现无缝协作。因此,要充分释放该方案的潜在优势,关键在于实现跨厂商的互操作性。基于 ML 的 CSI 反馈值得重点关注,因为它是目前 3GPP 正在研究的唯一跨节点(“双边”)AI 试点场景。
模型协作
这两个 AI/ML 模型的工作方式可类比于高清广播中的编码和解码过程:复杂的图像被压缩成更小的数据包进行传输,随后在传输链路的两端通过相应的编码器和解码器重新还原图像。
在此案例中,罗德与施瓦茨为其 CMX500 5G 一体化信令测试仪设计了一个基于 ML 的解码器,用于模拟网络端的功能。另一方面,高通技术公司设计了一个在设备端运行的基于 ML 的编码器。两家公司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其模型进行训练。这两个模型基于预定义的参考模型进行训练,以实现相互兼容。
在模型训练完成后,它们被联合应用于 5G-Advanced 场景,利用 CMX500 执行 8×4 MIMO 测试,并将该场景传递给高通测试设备。智能手机模型完成计算后,对结果进行压缩,并将其返回至 CMX500。随后,网络侧模型借助这些数据对下行链路的波束赋形进行精细调节。
成果
成果如何?与标准 5G 相比,吞吐量显著提升了 51%!因此,此次合作不仅表明跨厂商 AI/ML 实施在提升无线性能方面的可行性,也证明了 AI/ML 驱动的解决方案能够在不同厂商之间实现有效集成与测试。这标志着 AI 驱动的解决方案向商业化迈出了关键一步。
这也凸显了在 AI 发展阶段所需的高水平合作与团队协作,从而为复杂的无线系统构建可行的 AI 解决方案。
这是两家业内企业首次共同完成这一过程:训练 ML 算法、实施方案并验证其效果。这为双边模型奠定了基础,也为 6G 发展铺平了道路,届时将迎来 AI 原生空中接口。
希望和我们的专家讨论您的 AI/ML 测试应用?